商务部、海关总署对超硬材料相关物项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已出,在行业内掀起了巨大波澜。从人造金刚石微粉、单晶到线锯、砂轮,再到关键设备和技术,管制覆盖了产业链多个核心环节。政策之下,企业是“危”大于“机”还是“机”大于“危”?我们邀请了中国国贸通大数据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董振阳、金刚石微粉企业——河南万磨金刚石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韩喆亮、金刚石砂轮企业——河南磨澳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洁、超硬材料行业技术专家王光伟,听听他们的一线洞察。
话题拆分:
1. 对照管制清单,贵公司哪些产品明确“中招”?
2. 被管制产品产能占比多大?出口受阻有何调整计划?
3. 短期内,管制对企业经营会造成多大冲击?
4. 是否准备申请出口许可?最担心什么问题?
5. 在开拓国内市场和调整产品结构方面有何规划?
1、中国国贸通大数据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董振阳:
这次管制的影响面很广,根据我们的大数据,今年1-8月,中国出口的微粉主要流向韩国、印度、爱尔兰和美国。这些国家,尤其是韩国,在半导体、手机等高端制造领域对我们的工业金刚石及微粉有刚性需求。他们自身不产,中国是全球最主要原产地,管制必然会对其产业链造成冲击。对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第二梯队”进口国,影响更是叠加了之前的石墨、稀土等管制,会进一步制约其高端芯片、军工产业的发展。
短期内贸易量肯定会受影响,但这不等于贸易终止。相反,这会倒逼市场产生更多对“高品质、合规”产品的需求。只要产品不在管制范围内,并且企业与当地商务部门沟通协调好,机会依然很多。这次管制会加速行业“两极分化”,淘汰落后产能,让那些“小巨人”、“专精特新”的优质企业脱颖而出。企业自身必须“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产品品质和抗风险能力,并且不能只依赖单一市场。
2、河南万磨金刚石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韩喆亮:
我们公司主要受管控是人造金刚石及微粉,这部分出口业务占公司总产能的50%以上,影响较大。目前对于申请出口许可等具体应对措施,我们还在紧密观察和评估中,具体还要看国家管控的力度,“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好在我们前几年就已经开始布局两大方向:一是大力拓展国内市场;二是向中高端产品转型,寻求技术突破。这既是为了防止被欧美“卡脖子”,也是为了摆脱国内低品质产品的内卷困局。我们认为,行业整合是必然的,出口型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想办法活下去”,只有活下来才有资格谈未来的竞争。这次管制对原材料企业冲击巨大,但对于下游的制品企业,如砂轮、锯片制造商,或许是一个利好,因为国内原材料供应受限后,他们的竞争优势会相对凸显。
我们希望政府后续能出台更细化的政策,精准管控,给愿意做好产品、替代进口的中小企业一个突破瓶颈的机会。
3、河南磨澳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洁:
我们公司以超细粒度金刚石砂轮起家,这类产品确实在管制清单内。但在我们的总出口量中,受影响的细粒度砂轮占比很小,因为其本身市场需求量就不大,所以整体影响有限。截止八月份,我们的产品出口了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的策略是“以静制动”,先观望一阵。在国家战略层面,我们坚决支持;在企业经营层面,我们甚至可以借此机会,主动告知海外客户管制消息,催促他们尽快下单,以锁定未来一段时间的订单。所有事件都是“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操作,将挑战转化为利好。当前,我们还是先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
4、超硬材料行业技术专家王光伟:
国家出台此项政策是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的。我国金刚石产品性价比高,在国际上极具竞争力。但行业内也有一些顾虑:如果国外利用一到两年的窗口期重建了自己的生产线,我们届时该如何保持竞争力?广大磨料和微粉生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在这段阵痛期中生存下来?
我们希望政策和执行的制定能够更加“精准”,例如按粒度号、按目标国进行差异化管制,既要达到战略目的,又要尽量减少对自身的伤害。
应对之策在于“转型”和“提质”:企业必须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抓住特色,提升品质。高端市场过去依赖进口,现在正是实现国内替代的良机。头部企业可以做规模,中小企业则必须做特色。整个行业必须加强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上的研发投入。未来,没有科研实力的企业将被淘汰。
虽然前路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整个产业链需要协同努力,政府、协会、企业要形成合力。只有把质量做好,把标准提高,发扬工匠精神,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我们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四位业内人士的分享,既拆解了超硬材料出口管制下产业链面临的现实挑战,也点明了国内市场开拓、中高端产品转型、行业协同发展的破局方向。而这些议题的深度落地,更需要学界、业界、政策层面的进一步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