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散热、高功率激光器、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金刚石凭借其卓越的热性能成为“明星材料”。但当我们谈论它的散热能力时,常被两个专业术语困扰——导热系数与传热系数。这两个看似相似的概念,实则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物理意义。本文将以金刚石为切入点,用通俗语言理解它们的区别。
1、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Thermal Conductivity)是描述材料内部热传导能力的核心参数,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热导率。想象将一块1米厚的金刚石置于温差1℃的环境中,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就是其导热系数的数值。金刚石的导热系数高达2000~2200 W/(m·K),是铜的5倍、硅的10倍,堪称自然界最优秀的“热量快递员”。
这一特性源于金刚石独特的晶体结构,它的晶体结构由碳原子通过坚固的共价键连接而成,排列得极其规整。当热量(在微观层面表现为原子振动,即“声子”)在这种规整的晶格中传递时,受到的阻碍非常小,就像在无限延伸的高速公路上飞驰。因此,金刚石拥有了自然界已知最高的导热系数,是铜的5倍之多!这也是为什么希望将金刚石薄膜应用于5G芯片散热的关键原因——它能将热量从发热核心快速传导出去。
2、传热系数
与导热系数不同,传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是一个系统级参数。它描述的是热量从高温流体通过固体边界传递到低温流体的综合效率,单位是W/(m²·K)。它描述的通常是两种不同介质之间(比如固体表面与流动的空气或水),整个热传递过程的综合效率。
这个过程要复杂得多。想象一下,一块发热的金刚石散热片要将热量最终散到空气中,需要经历三个步骤:
①热量在金刚石内部传导(这步看导热系数)。
②热量从金刚石表面传递到紧贴表面的那层空气。
③流动的空气将热量带走(对流)。
传热系数衡量的,就是步骤①、②、③加起来的总效果。它不仅仅取决于金刚石本身的导热系数,还极大地受到表面粗糙度、接触流体的性质、流体的流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例如,即便你拥有一块导热性能逆天的金刚石,如果只是把它静置在静止的空气中,它与空气之间的传热系数也会非常低,因为空气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热量卡在“最后一公里”传不出去。但如果你给它加装风扇,加速空气流动,那么传热系数就会显著提升。
3、实际应用中的“双系数协同”
理解了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就能明白科学家在研究金刚石热管理时,是如何双管齐下的。
一方面,材料学家们致力于最大化金刚石的固有导热性能。他们通过改进工艺技术,制备出更大、更纯净、缺陷更少的金刚石。因为任何杂质、晶界或缺陷都会像高速公路上的路障,散射传递热量的声子,从而降低其导热系数。另一方面,工程师们则专注于优化其外在的传热性能。他们会在金刚石散热器的设计上下功夫,比如增大与冷却流体的接触面积;或者研究如何将其与芯片等热源实现更紧密、更低热阻的焊接等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提升整个散热系统的传热系数,确保金刚石内部强大的导热能力能够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
4、常见误区澄清
单位混淆:导热系数单位是W/(m·K),传热系数是W/(m²·K),后者多了面积维度;
概念混淆:某一物质的导热系数是材料的一种本征属性,与外界环境无关,但传热系数可通过结构优化无限提升(理论上)。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突破,金刚石在功率器件散热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下次看到“金刚石散热”的宣传时,不妨用这两个系数来解读:导热系数决定热量在材料内部的传导速度,传热系数反映系统与环境的热交换效率。二者如同太极阴阳,共同构建起现代热管理技术的基石。






